许昌实验小学建校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50多年后再聚首。他们纷纷回到了老家许昌,回忆起当年的校园生活和美好时光。

文‖邢志坚

许昌市有许多年长的居民仍然记得“文峰耸秀”,它曾经是“许昌十景”中的第一景。这座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由许州知州郑振光倡导创建。塔楼结构严谨,气势雄伟,是河南省200多座明代砖塔之冠。这座塔因所在的寺庙而得名为“文明寺塔”,也因寄托了历代许昌人崇尚文明和崇德的理想而被称为“文峰塔”。长达几百年的历史中,这座塔一直是许昌市的一个醒目地标,并且文脉相传。与文峰塔相邻的许昌实验小学也彰显着许昌的教育水平,成为一个教育的旗帜和标杆。

许昌实验小学是许昌地区成立的第一所寄宿制学校,我们当时正好是第一批被录取的学生。我们这一届学生也是唯一一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在校学习的学生,完整地度过了我们童年时光。入学的时候六七岁,毕业时已经是十二三岁,这段时光让我们拥有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段时期的身心发育对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能在实验小学生活、学习,是我们一生的幸运。在这里,我们接受了系统、完整、高水平、高质量的正规教育,长身体,长知识,长学问,长见识,长能力,长素质。就如同幼苗在新中国的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我们从茫然无知的孩童成长为朝气蓬勃的少年。

我们无论何时都未忘母校的培育,也没有忘记老师的教诲。正是因为在实验小学打下的这点基础,我们得以在未来的岁月里经受各种压力和挑战,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

在这所学校,我们养成了正统、正确的学习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观念指引着我们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不迷失方向,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不论职务高低,都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在履历表的第一行填写“许昌实验小学1966届毕业”。同时,当我们重返母校,面对恩师时,可以坦然地说,我们没有辜负老师们的辛勤培养,也没有玷污母校的英名和荣光。

那段日子,正值春风拂面,桃花盛放,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我们这些昔日的同窗聚集在校园,相约重温往日时光,寻根访师。重返文峰塔下熟悉的校园,再次相见曾经辛勤教导我们的恩师。那天,可爱的小校友亲手为我们系上鲜艳的红领巾,在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园中,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重回了童年的美好。

那片土地至今依旧如故,那个校园依然存在,文峰塔上传来的风铃声仿佛让人穿越回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母校。教室里老师依旧在工笔板书,粉笔在黑板上发出悦耳的“吱吱”声。课堂上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稚气未脱的童声中充满着悠扬的余音绕梁。

“叮呤呤”的下课铃声把一群活泼雀跃的孩子召唤出来,他们在操场上欢快奔跑,在实验田里弯腰施肥除草,在走廊上踩着凳子出墙报,在合唱队里引吭高歌……那满头大汗打乒乓球的小男孩,是你吗?还是我?那裙裾飞扬跳皮筋的女孩,是她吗?还是你?大食堂的小饭桌旁,整齐地围坐着就餐的学生;大宿舍里,熄灯铃声响过,不知是哪位老师、阿姨又来查铺,轻轻的脚步呵护我们安然入梦……50多年前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幕幕历历在目,令人百感交集,唏嘘万千!50多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挥去了多少风云往事,却挥不去我们对幸福童年的绵绵追忆,对母校和恩师的无尽思念!

年迈的老校长尽管如今依赖轮椅,但仍能用昏花的老眼认出几十年前的调皮学童,并能准确叫出我们的学名。与此同时,曾经英姿飒爽的老师们如今已迈入八九十高龄,他们与昔日的学生握手相拥之际,难掩泪如泉涌。从这些中国第一代杰出的教育工作者身上,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灵魂工程师”的高尚品格,体会到了他们“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精神”。

怀念母校,怀念师恩,是我们无法割舍的情感。回想起在小学时代的美好时光,让人怀念与眷恋。我们热爱母校,不仅因为她辉煌的历史和显赫的名声,更因为学高为范、倾心育才的老师和代代传承的优良校风。许多在外地工作的校友回家探亲,都会首先前往母校,探望恩师,表达对母校和恩师的敬重与眷恋。

许多当地家庭都在努力将他们的孩子送到实验小学就读。我们同学中有许多家庭的兄弟姐妹、子女以及孙辈都曾就读于实验小学。正如俗语所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看着母校这些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不断取得的进步,我们深感敬佩,由衷地祝愿母校不断与时俱进,将这所历史悠久、传统光荣的学府打造成一个培养人才、充满活力的百年名校。

我还记得我三年级时写的作文《我的母校》的开头:“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高耸的文峰宝塔上时,我母校——许昌实验小学的校园里便传来了悦耳的上课铃声……”如今,文峰塔的身影虽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但在我们毕业生心中,文峰塔永远是母校的象征和精神寄托。我们的群名便叫做“文峰塔友”,文峰塔下的童年记忆也将一直伴随我们成长。即便岁月让我们如同影子般苍老,也使得母校成为一首永远未写完的散文诗……

邢志坚,网名“我行我诉”,男,五零后。经历丰富,曾当过知青、教师、记者、基层干部。拥有高级政工师职称。同时也是许昌市老新闻记者协会主席,许昌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理事,以及河南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尽管已经退休,他依然坚持不懈地从事写作创作工作。他的作品在多家报刊和网络媒体上发表,其中包括千余首诗歌以及散文随笔集《火花》《我行我诉》,以及诗集《蒲公英》《与诗相伴》的出版。

本文作者已授权发表,并自负文责。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通知本今日头条号,我们将会立即删除。请注意,本文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的立场。

文图无关。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特此致谢。如有侵权,请联系“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我们将立即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为“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热爱自己的家乡,总喜欢回去看看。家乡的情怀、温度和味道让人心生感慨。

这篇文章是作者独家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进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