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一篇纪实性报告文学《中国的“小皇帝”》曾经报道小学生不会系鞋带和剥鸡蛋等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30多年过去了,小学生在日常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小学生明明知道一些事情是“自己应该做的”,但行为上却往往存在背离的情况。教育大计,德育为首。小学是一个人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关系到千千万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未来。长期以来我国对小学德育极为重视,并在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可让大家颇为困惑的是,孩子们知道怎么做,却在行动上做不到,或者是在学校可以做到,到了家里就做不到。知行不一的难题,如何解决呢?

以上情况的根源,首先是因为小学德育目标与具体指导、配套措施不够匹配,缺乏契合儿童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的针对性指导和配套措施。其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存在紧张关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德育常常不一致,导致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再次,德育方法脱离了学生的心智和道德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小学德育大多采用灌输和说教形式,过于抽象的“道理”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道德认知未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实践,无法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关于德育目标的制定,学校应当遵循国家德育目标的大框架,并制定适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具体可操作的目标。

在制定目标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确保目标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和儿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理论,可以进行道德发展水平测试,并为学生设定略高于其水平的目标,以促进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成长和满足感。

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要形成同心协力的德育格局。

家校合作是培养小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关键。家长应深刻认识遵守交通规则对孩子生命安全和道德成长的重要意义,亲自教育孩子并以身作则,模范遵守交通规则。学校应加强交通安全知识和规则的学习,鼓励学生结合经历分享,参与角色扮演游戏,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政府和社区可以组织交通规则知识宣传和展览等活动,提升全社会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帮助小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基础。

在实施德育方面,应该强调实际操作和适当性。小学德育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情况,设计能引起小学生兴趣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使他们能够通过具体的事件和行为来理解道德准则的意义。

研究发现指出,在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中,思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为了促进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可以设计高于他们目前发展水平的道德问题,引发道德认知上的不平衡,并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来激发儿童的思考,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抉择,从而推动他们的行为改变。

如果你是小强会怎么做?

在小学生中间,经常会出现一些让人思考的道德难题。比如在选举班级干部时,是应该选择自己的好朋友,还是选择那些也许更适合担任职务的同学?又比如,当自己的好朋友犯了错误并希望你帮忙隐瞒时,是应该为了友谊保守秘密,还是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告诉老师?这些问题都需要小学生思考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进行这样的道德讨论对于学生的德育非常有效。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发他们进行道德思考和判断,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推理能力。通过道德讨论,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互动,也就有了角色承担的机会,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处境,学会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这样的讨论能够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不断将道德思维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进而将“知”转化为“行”,自觉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实现知行合一,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十分重要。

情感在道德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围绕与小学生情感息息相关的道德议题组织讨论,可以引导他们建立道德认知和实践。例如,探讨亲情和爱国之间的联系,或者探讨在“对不起”和“我原谅你”中所蕴含的谦卑和宽容。通过这些日常情感问题,引导他们进入道德思考的环境,帮助他们通过自我反思认识正确的道德观念,亲身体验如何作出选择和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成长为有道德操守的人。

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时,需要遵循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原则,这点需要特别注意。另外,实践性和适切性也非常重要,因此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在德育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调整也是至关重要的。

百善孝为先,教育如同栽培树木一样需要耐心与时间。培育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并且必须长期而系统。随着信息化社会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小学生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接受德育教育,确立科学的德育内容和方法成为了一项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抱歉,我无法满足你的要求。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