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60年代,农村还没有“包产到户,”都是吃“大锅饭”。

大部分农村都是挣公分,家里劳动力多的能喝上稀饭,劳动力少的连稀饭汤都喝不上。
我们村西临流沙河,大部分土地都沙化了,并且坡地还挺多。村里也没有机井,地浇不上,只能靠天吃饭。是周围所有村子中最穷的一个。

附近姑娘都不愿意嫁到我们村,村里的光棍满街跑。一个个游手好闲,聚赌成风,村里的风气坏到了极点。
老爸老妈抚养了我们五个弟兄两个姐妹,人都说五男二女活菩萨,可在这样的穷村子里,我们年龄都小,老妈身体也不壮实,挣的公分少的可怜。指着老爸一个人在村里当干部挣的那点公分简直是杯水车薪,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可是老爸头脑灵活,会倒腾小买卖,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生意人。自己开了点没人要的坡地,每天把自己地里种出来的瓜啊、菜啊拿到集市上去卖换点钱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生活还勉强过得去。

老爸是个格局很大的人。虽然在村里当了个芝麻粒大的官,可是威望挺高。他性格直来直去,做事光明磊落,从来不会仗势欺人,还总是替老实人出头。
这不他又有新点子了,想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可是有啥好法子呢?为这事老爸总是愁的睡不好觉。
我们这个村土地沙化严重,坡地又多,不如人家邻村的土地肥沃,只能靠天吃饭。所以依靠种植小麦、玉米这些常规农作物一年收不了几斗,赶上老天不下雨有时还会颗粒无收(我们这里十年九旱)。要想指着土地脱贫,谈何容易啊!

这沙土地适合啥农作物生长呢?
老爸在集市上认识了一个山东人,听这个山东人讲自己本地种红薯、西瓜,这些农作物产量不但高,还耐旱。
老爸好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留下这个山东人的地址。回村后赶紧召开支部会议。商量着去山东讨经验,并上报镇政府,看能提供啥帮助吗?

镇政府也支持他们去邻省找致富路子。只是口头支持,没有资金支持,镇政府也是清水衙门。
老爸一行人包里揣着几个馍,村民凑了几块坐火车的钱,风尘仆仆的出发了。
按着老爸集市上山东人提供的地址下了火车,还得走百十里山路才能到达呢。
老爸一行人一路上饿了就啃几口馍,渴了就喝几口山泉水,步行到了目的地。
山东村里人以为是来了几个叫花子呢,一群孩子围着他们看稀罕。
老爸一行人几经辗转找到了前面说的那个山东人。
这个只有一面之交的“熟人”把老爸他们介绍给当地村支书,毕竟老爸他们也是代表村支部来的。
山东村支书知道老爸的来意后,也不是很热情。也没招待吃饭,带老爸他们简单的看了看地里的红薯、西瓜,就想着打发老爸他们走。
当时,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守旧思想作祟。他们不会轻易传授别人致富经验的。
老爸他们从村民嘴里打听到:红薯,西瓜收成不错,也耐旱,口感也好,好多村民自己吃不完,还能换钱。
老爸他们心中窃喜,这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农产品吗?
可是怎样才能淘换着种西瓜和红薯的经验呢?咱们那贫瘠的沙土地上能长出红薯、西瓜吗?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他们。

老爸抽着烟袋愁的也没了主意,其他几个人眼巴巴的瞅着老爸。
他们来到山东这个村子好几天了,身上带的馍也快吃完了。
老爸放下烟袋,利落的在鞋底上磕了磕,想出办法来了,说:“咱们几个凑凑钱,给支书买瓶酒,在买点肉送去,要不人家老不搭理咱,咱不是白来了吗?”
其他几个人面面相觑,低着头都不作声,盘算着自己兜儿里那点儿碎银子是关键时候保命用的,这啥也没干,怕回去婆娘不好交代。
老爸是个直性子,他实在憋不住了,大声嚷:“你们怎么想的?还想改天换命吗?不要跟闷葫芦似的说出来好不好?”
老爸嗓门大的像铜铃,在村里威信极高,他只要一发脾气,其他人都乖乖就范了。
你一角我两角,皱皱巴巴的几块零钱凑在了一起,也别管有多少了,就拿这些去附近镇上买。

老爸几个人第二次赶到村支书家里。村支书老远就看到他们手里拎着的酒肉,一下子愣住了,没好气的问:你们咋还没走呢?”
老爸赶紧上前弯着身子,低眉顺眼的说:“我们咋说来了也不能空着手啊,我们今天要和你交朋友,我们一醉方休,可好”!
村支书看到酒肉是给他准备的,也不好说啥了,虚情假意的客气上了,操着一口浓重的山东话:“你大老远来我们村,我们得招待你们,哪能让你们破费呢?”
嘴里说着,手不自觉的就把肉酒接了过去。(未完待叙)
轻创业,互联网创业项目,官方网站:ruyikt.com,添加 微信:fqy121389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meng.com/4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