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现实里只有极少数人能真正理解老子的思想,能以老子的思想为自身言行准则的人,是难能可贵的。
其中的难点有:①什么是老子认为的“言之宗、事之君”?②老子在什么层面基于什么原因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③“圣人被褐而怀玉”的字面意思不难,老子把它放在文末,起什么作用?如果《道德经》是美玉,什么是这块美玉晶莹剔透、珍贵无比的内核?
本次细读还指出,老子的思想再伟大,也敌不过俗人们耽于常道而不觉醒;解读的时候,一些人总是放不下自己的世俗知见,有意无意地拉低老子的境界,导致误解无法消除。
【原文】
1、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2、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意译】
1、(得道的圣人说,)我所说的话(道理)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但是,天下(几乎)没有人能理解,(几乎)没有人能据以践行。(为什么呢?)根本而言,说话是有(“信”的)宗旨的,事情是有(“道”的)主宰的。只要不能(回到根本)理解(“言之宗、事之君”),就无法理解我(据以论述的道理)。(现实是,)真正理解我的人很少,以我所说的道理为其言行准则的人尤其难能可贵。
2、所以,(不被理解的)圣人,就好像外面穿着粗布衣服而怀里却揣着美玉一样,(虽有究竟的人生智慧,却得不到天下人的领悟和践行。)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我的翻译是:(得道的圣人说,)我所说的话(道理)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行。但是,天下(几乎)没有人能理解,(几乎)没有人能据以践行。
1、翻译时,增加“得道的圣人说”,是为了与后面提到的“圣人”呼应;增加两个“几乎”,是为了削弱所在句子全否定的语意,与后面的“知者希、则者贵”相应,毕竟还是有人懂老子的,尽管是极少数。
2、“吾言”,指老子及“道德五千言”。“知”,就是知道,这里翻译为“理解”。清代段玉裁对“知”的解读是:“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在细读第十九章时有提到,“知”是没有掺杂丝毫主观意念和想法的对事物的全然了解。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我的翻译是:(为什么呢?)根本而言,说话是有(“信”的)宗旨的,事情是有(“道”的)主宰的。只要不能(回到根本)理解(“言之宗、事之君”),就无法理解我(据以论述的道理)。
1、翻译时,在前面加上“为什么呢?”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让我们明白,老子后面接着就要谈前述的原因了。我看流行的翻译,没有译出这样的语意,好像章里各句群之间没有联系而堆在一起的。
2、老子谈原因,是从两个层面来谈的,一个是“道”的层面,另一个是“道理”的层面。
①什么是“道”的层面?即所述者为公理、原理。什么是“道理”的层面?即所述者是以“道”为依据的“理”,是可资于应用的理。比如,看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是“道”(原理)的层面;紧接着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是“道理”(应用)的层面。本章也是这样,“言有宗,事有君”是讲原理,“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是讲道理。之所以点出这个,是要说明老子的论述是极其讲究的,我们把握了其中不同层面的论述角度,也跟着思路清晰、逻辑缜密,比较容易和老子想到一块。本细读系列一直是这样做的,这是特色,更是价值,只有极少数读者能体会得到。
②老子认为的“言之宗”是“信(真心诚意)”,“事之君”是“道”。如果不能回到根本上去理解它们,就无法理解老子据以论述的相关道理。
“言”,于个人而言,是一种言语的表达;于国家而言,是人文教化、政策宣导、法令颁行,最根本的就是“信”,即凡有表达都要基于真心诚意而行,不在“言”之多少。“信”作为道之精义,是“希言、不言”的实质。这是“言以信为宗”的原理。老子在此基础上,给统治者讲了要重视“言之信”的道理。老子不止一次提到轻诺寡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等不良的情况,说明老子极为重视统治者“信”的问题。

“事”,是体现人的认知及欲念的作为,其过程和结果受制于相关各方利益的合力效应。所以,事之“公益性质”就是该事的“道”,即“公益性质”是有作用力的,由其主宰着,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就是“道之自然”。这是“事以道为君”的原理。老子在此基础上,给统治者讲了要重视“事之道”的道理。与此相应的表述有,“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等等都体现出对“事之公益性质”的遵从及正向的效应。
总的来看,“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本身就是一个道理,这相当于数学上说,不懂公式定理就做不出相关应用题一样;解题能力差的人,要加强对公式定理的通透理解和把握。人生也一样,道理千千万万,很多人难以理解,更无所适从。怎么办?只要回到生命的根本之处去确认:表达及互动要出于真心诚意,做事要以公众利益为优先。若干生命的根本,得到深刻的认同之后,相关的人生道理就一通百通、了然于胸了。
注意,说到这里,只是说,要“知道理”,就要“知原理(道)”,还停在“知(理解认知)”的层面,并没有到“行(践行)”的阶段。所以,老子还有更深一层的话要说。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我的翻译是:(现实是,)真正理解我的人很少,以我所说的道理为其言行准则的人尤其难能可贵。
1、前面老子的语意是,绝大多数人回不到生命的根本之处去认同相关的原理及相应的道理,这里进一步指出“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的现实。为什么“知者希、则者贵”?本章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全书来看,老子所做的事就是倾全力在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前面多次提到的要对治膨胀的欲望和错误的认知,基于极其严重的现实,老子提出了一刀切式的答案,叫做“无知无欲”。后人如果能从老子这种提法感受到类似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棒喝警醒,就不会妄言圣人反智反文明了。
老子的基本逻辑是,人做到了“无知无欲”,就能凡事以道而行,不妄作胡为,然后达至“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老子的真实目的是给社会提供治乱的方案,具体的做法是,立足于统治者的根本关切,论述升华自身欲望和认知的道理,劝其以道治国,不与道争,同于道,在获得天下正的同时,也实现其生命价值和长生久视的根本愿望。
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老子给出的路径是清晰的,愿景是极其美好的,而要统治者踏上“依道而行的第一步”,却是极其艰难的!因为这简直先要了统治者的命!在欲望上要“去甚去奢去泰”,在认知上要“抱一为天下式”,那些“自见自贵”的统治者听起来都像是要其自我打脸,甚至是自剜其心,几乎没人做得到。所以,老子基于实际践行层面的糟糕情况,发出了极为悲观的感叹,就不难理解了。
2、当然,老子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意味着还是有极少数的人,能真正理解老子的思想,能真正以老子的思想武装自己,凡事依道而行,不与道争而同于道,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老子赞之为难能可贵。那么,这“极少数的人”,又是谁呢?一是天生“道之悟性”高的“善人”,二是追求个人长生久视之道并立志为人类付出生命价值的有宏愿的人,三是屡遭挫折、痛够苦够并勇敢地以“道”改变人生的有历炼的人。因为这些人懂得对治自己,能真正做到升华自己的欲望和认知,从而凡事依道而行。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我的翻译是:所以,(不被理解的)圣人,就好像外面穿着粗布衣服而怀里却揣着美玉一样,(虽有究竟的人生智慧,却得不到天下人的领悟和践行。)
1、大家看流行的翻译,大多是直译而已,显得有点突兀。其实,最后一句是一种“象”,说的是“得道者的思想学说不被理解、领悟和践行”,老子仍然是以直观精妙的比拟来呼应本章的中心思想。
2、圣人所怀的“玉”是什么?
①老子的思想学说,是究竟的人生智慧。立足于长生久视的人生,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原因就在自己的身上;以“道”为标准,把自己对治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参阅细读系列之第五十七章)。而问题是,“自己”是最难对治的,因为绝大多数的“自己”,是“世俗境界的自己”,是“私欲和错误认知”的集成体。老子站在“道”的高度看得清清楚楚,说“玄德(道)深矣远矣,与物反矣。”而在耽于“常道”的世俗之人看来,老子要人“无知无欲”,简直就是“反智、反人性”的论调。
②老子的思想学说,提倡积极的生命价值观。老子说修道者“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还说“贵(爱)以身为天下”、“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等等,其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溢于言表,但是,现实里又有多少人能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运用于提升自身,然后在更广阔的天地,持续不断地、不求回报(后其身、外其身、功遂身退)地付出?按老子的语意,几乎没有。

3、就流行解读的现状来看,有一种情形是,虽然知道老子的五千言是“玉”,但是,只停留在欣赏美玉的光鲜亮丽的外表而已,未能深入到“玉”的内在去一睹其晶莹剔透的内核。
比如,很多人热衷和止于大谈特谈“清静无为”、“柔弱不争”等话题,好像这些好东西就是《道德经》的全部要义一样。其实,如果《道德经》是美玉,这些好东西只是美玉光鲜亮丽的外表而已,而“不自生、慈、信”等自然之道才是其晶莹剔透、珍贵无比的内核。人只有“升华自己的欲望和认知”,解除对自身自然之道的遮蔽和干扰之后,才有“清静无为”、“柔弱不争”等次一级的做法。可以这样说,由于历来有些解读,没有触及问题欲望和认知的对治,究竟的《道德经》在那里已沦为适趣清谈的心灵鸡汤和谈玄说妙的灵性读本。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地方。
4、总的来说,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是因为他所论及的人生原理和道理简单明了;说“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是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回到生命的根本之处去确认和领悟“言之宗、事之君”;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因为只有极少数人能真正对治和升华自己的欲望和认知,去掉对自身“人之道”的遮蔽和干扰,“人之道”得以“自然”而然。

5、老子的思想学说,真的很难理解,更难以做到。原因不在于老子说得晦涩玄乎,而是老子说得太对了,直戳失道堕落的“人性”。其实,老子的思想再伟大,也敌不过俗人们耽于常道而不觉醒。怎么从“被褐怀玉”的圣人那里获得教益?要么学以提高悟性,要么学以树立宏愿去积极付出,再不然就让自己一再失道碰壁,等痛够苦够、想自我改变了,再回来领受圣人的棒喝和警醒吧。
至于老子难以解读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一些解读的人放不下自己的世俗知见,而有意无意地拉低老子的境界,助长了对老子思想的误解。
【细读《道德经》系列,做严谨踏实、逻辑自洽的解读,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
轻创业,互联网创业项目,官方网站:ruyikt.com,添加 微信:fqy121389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meng.com/4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