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融辣妈
最近自媒体中,关于失业、尤其是中年失业的内容不少。不知为何,我首先想起的是30年前父母辈的下岗。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上海,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人因为所在工厂的关闭、转产和改制,被以“放长假”、“提前退休(买断工龄)”等方式从劳动中劝退。
数以百万级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据上海市总工会的统计:从1993年开始到1995年,这三年内工会登记的下岗职工超过100万人。而到了1998年全国工人大下岗前,上海在工会登记的下岗工人已经超过150万。

怎么说呢,小时候所目睹的这段经历留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在很小的时候我就会意识到竞争的残酷与生活的不确定性,原以为平稳的大船会突然沉船,而海面上并没有那么多浮木可以抓住自救。基于这种危机感,我会提醒自己要保持思考与学习,尽可能避免陷入沉船找浮木的困难处境。
即,不是危机、困难来了怎么办,而是如何避免面对这种困难。这一点,放在“中年失业危机”这个问题下,也是一样的思考框架。
此前署名为“滚雪球的小明”的网友给我投过一篇稿,在这篇文章中,他把工作分为四类:
第一类,减法效应的工作,即你做的事情随着你的年龄,阅历或经验增加,并没有附加值提升,反而价值在下降。最典型的是一些体力劳动工作,例如建筑工人,20岁的时候,体力好,你一天可以搬2000块砖,40岁的时候,年纪大了,只能一天搬1500块,50岁的时候可能只能搬1000块砖,那么你对公司的议价能力肯定是下降的,你不可能要求公司在你50岁的时候给你比20岁更多的钱。
第二类,不变效应的工作,某些工作随着你的年龄,阅历或经验增加,价值基本不变。例如各行各业后台综合行政类的工作,虽然大幅加薪的机会不大,但是胜在相对稳定。
第三类,加法效应的工作,某些工作随着你年龄,经验阅历的提升,你的价值越来越大,存在累加效应。例如医生,老师,会计师,律师等工作。同样的病,专家门诊费和刚毕业的菜鸟医生的门诊价格就相距很大,因为提供的医疗服务是不同的,并且这种不同的质量服务的核心来源掌握在医生手里。随着时间推移,这类工作的从业者的工资自然是不断上升的,30岁一天看100个病人,到了50岁可能一天只看50个病人,专看疑难杂症,工资反而会更高。不过,这类工作的价值增量相对线性。
第四类,存在乘法效应的一些工作,就是在第三类的工作基础上,随着你的年龄和经验的增加,你所从事的工作存在明显规模效应。例如资产管理行业,你管理1个亿的资产和管理10个亿的资产,其实投入的智力劳动是差不多的,但是为公司的创收却相差10倍。再例如互联网公司开发的一些游戏app,初次投入的人力成本是相对固定的,例如都需要100人左右的研发团队,但是1亿人下载并付费和1千万人下载并付费所产生的利润却可以差几个数量级。经济学上称这些行业的边际成本极小。而且这些行业利润创造的主要核心来源都是掌握在这些公司里的每个人脑袋里,所以很自然这些行当也容易产生高薪的工作了。
作为会计系毕业生,滚雪球的小明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会计专业毕业生可能会进入上述减法、不变、加法、乘法效应的不同职业通道。
见过干十年的出纳,把会计当成做账。反正也就是做账,个体的专业性和能力始终原地踏步。更糟糕的情况是专业能力未见长进,但新的进入者更有精力、更能加班熬夜、思维更活跃、更能快速的适应新环境、学习新技能。自然,原先的会计中年人,对公司的议价能力会进入下降通道。
但同时,不少人进入了会计师和资产管理人这两类具有加法和乘法效应的职业通道。他们的共同点是需要长期顺应产业演进的基本趋势,保持求知欲望和持续学习的态度,对于专业的认知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从这个角度来说,同一个专业,只有不断地琢磨(而不是埋头完成手上的工作)和思考,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维与知识库,你才会跟随时间形成个人职业生涯的护城河。
这一点我自己也挺有感触的。我是新闻系的毕业生,这个专业的门槛不高,而且早就没有那么多新闻类相关岗位可以消化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很多报社在过去几年也有大规模的裁员。但新闻再往上一层可以归为内容生产,而内容生成这个工种长期存在,也可以基于此规划不错的长期职业发展路径。
当然,前提是内容生产上,作为个体要拥有护城河,要持续学习和思考。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可能拥有比想象中更多的学习时间——很多群里关于中年失业的讨论很多、忧虑也不少,但那些群里的闲聊和灌水,也从来没有停过。
轻创业,互联网创业项目,官方网站:ruyikt.com,添加 微信:fqy121389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meng.com/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