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影评自出现就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网络影评也成为了当下人们参与电影评论的主要形式,随着网络影评的发展,它也引起学界的关注,更多的学者开始融入到网络电影评论的对话模式中,网络促使“精英”和“草根”的对话成为了可能。
越来越多的网络影评人也开始从网络影评环境走出,主动和传统的纸质媒体、电视媒体合作完成电影评论的工作。并且随着白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由民间自创的网络视频类影评节目开始出现,网络影评由最初产生时和传统电影评论的“对抗性”朝着“相融性”的趋势发展。

一、“草根”与“精英”对话成为可能
随着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体的发展,处在话语强权下的“草根”得到了解放,在这种全新的传播模式下,他们凭借网络的匿名性、自由性、互动性等优势,实现了与精英的及时对话,自由大胆的抒发自己的意见,并且与精英的意见形成对抗。
通过这种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实现了“精英”和“草根”的对话,这种新的传播模式能够及时的对信息产生反馈,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网络影评的传播模式也促使了在传播模式中参与者角色的转变,逐渐形成了多极化的传播。

以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例,电影在公映之前,电影片方在新浪微博建立官方微博,创建并发起相关话题,发布电影剧照、进度、电影主创访谈,电影主创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进行“议程设置”,在提高影片的关注度,扩大了影响力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级传播。
影评人和媒体人提前观看电影,在微博等媒介上发表电影评论,促使关注影片的影迷对微博信息转发构成了二级传播,随着电影片方达到宣传目的,以及相关话题的产生,受众自觉不自觉的参与到了话题的建设和发起中,并在自己的微博、博客中发表自己的评论,并对影评进行传播和扩散,进一步又形成了三级传播。

信息随着三级传播不断的进行扩散,影评信息不断得到延伸,在新一轮的传播过程中又催生了新的传播者,继而又形成了四级传播。由此可见,网络影评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在这种传播角色的设定中,人人都成为了影评传播中的一员,这就形成了“全民的影评”的影评环境。
网络不仅在传播模式上改变了传统影评,还改变了传统影评门槛过高,草根阶层无平等的话语权的现象,虽然在传播过程中,草根阶层更多的体现出了利用影评主体积极利用“自媒体”等网络媒体平台来表达自己的话语权。

网络受众的广泛参与的“草根化”影评趋势,改变了大众影评长期不被重视的地位,使电影评论的话语权从精英手中回归到了民间,由于影评主体呈现出的复杂多样化,精英的意见不再居于权威位置,草根与精英在公共言论空间的互动与交流成为了现实。
2007年4月,由新浪娱乐与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联手的“中国影评家官网”成立,30位专业影评人在新浪博客集体开博,目的在于更好的利用网络平台,构建专家和普通观众的交流平台。草根阶层中很多颇有见地的影评观点也逐渐被精英阶层认同,并且得到引用。

传统影评中的专家、学者、传统媒体的工作者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博客、微博,积极的参与到与普通草根阶层的对话和交流中,一方面为当下的影评环境带来了专业电影理论的知识,另一方面,对于建设健康的网络影评环境注入了活力和正能量。
二、网络影评人走向纸质媒体、电视媒体
网络影评人凭借其在网络上积累的人气和较高的关注度,渐渐从网络也走向了传统的纸质媒体、电视媒体。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周黎明早期在网易等论坛积累了较高的人气和较多的电影评论作品,他同时也为《看电影》写了近8年的电影评论专栏,并出版了自己的影评合集《莎乐美的七层纱》。

卫西谛作为中国第一个网络电影论坛“后窗看电影”的建立者,他的《后窗看电影》、《未删的文档》、《为希区柯克尖叫》等影评著作以及由他主持出版的《电影+》系列已经成为了影评类丛书的畅销书目,其他还有像毛尖的《非常罪非常美》,顾小白的《等待是最初的苍老》等等。
网络影评人开始走向纸质媒体的创作,这种网络影评的活力和亲民的风格给传统的电影评论带来了活力,同时也体现出了网络影评与传统的电影评论一种共生共荣的真实存在。对于在电视媒体上的电影评论,更多的体现在了电影评论节目的制作方面。

影评节目相对于存在纸质媒介的影评出现较晚,但电视媒体凭借其影像合一和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在一出现就受到了电影爱好者的喜爱。比较经典的影评节目如《第十放映室》,该节目从2004年诞生到2013年7月央视因节目改版对其停播。
节目播出的7年里,在节目风格定位在品味高雅的基础上,力求平衡节目的观赏性,通过对电影画面的二次剪辑,在突出节目娱乐性的同时,还对电影的内容做了深度的挖掘,普及了电影背后的相关知识。电视影评节目在吸取电视节目要具备的“雅俗共赏”的共性的同时,也要增加电影影评节目独特的文化价值的个性表现。

将专家学者、电影人、影评人的观点进行融合,用一种幽默、流行的方式进行言说。除了较为成功的《第十放映室》影评节目之外,仍能够坚持在电视媒介上的影评节目越来越少,由于电视娱乐节目的竞争以及节目制作赞助、收视率等问题,更多电视影评节目的繁荣呈现出来的只是昙花一现。
电视媒介作为大众媒介的主流,又将传统影评和网络影评相结合,造就出二者相融合的新型的电影影评节目“网民说电影”,以中央电影频道的《爱说电影》为例,节目摆脱了传统影评居高临下的精英姿态,从殿堂走向民众,利用传统的电视媒介展示了一种结合了网络影评的全新的电影影评节目的形式。

节目导演关正文表示:“网络说到底,还是个载体,是一个传达民间意见的管道。网络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汇集意见的声音,把观众意见的代表人物请进演播室,然后我们提供一个平台,一个出口,来表达民间电影智慧。”
电视影评节目相对于纸质媒介的影评文章来说,最大的变革是在利用了电视媒体的优势,将文字转化成影像,并通过二次剪辑更直观的帮助观众去理解电影作品,脱离了传统纸质媒介中电影影评文章忠精英说教的口吻,以一种服务大众的姿态走进受众。但是我们可以发现相对于欧美较成熟的电影影评节目,我国的电视影评节目在发展上还比较落后。

三、网络影评的新模式视频节目的发展
相对电视媒体制作的电影影评节目,还有一种存在于网络的由个人或者有几个影评人联合制作的电影影评节目,这类节目以视频的形式存在于网络,这类视…频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网络影评的视频节目多以“恶搞”的形式出现。
这类电影评论以恶搞电影的出现可以说也是一种新型的视频形式,它主要是指把电影影像为主要的制作素材,经过后期剪辑和重新配音,制作出来与原电影创作者截然不同的创作意图,并且体现出二次加工制作者的批评态度,在制作完成后以网络视频的形式放置于网络。

提及制作者对电影的恶搞,我们容易联想到2005年胡戈对《无极》的恶搞,他将电影重新剪辑制作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的内容并不能归于影评的范畴,但是制作者基于自己对影片产生的不满态度,并以一种恶搞兼娱乐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虽然它引起了电影版权侵权等方面的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将电影二次加工成网络视频并且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的确是将电影评论和网络视频结合起来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尝试。其次,网络影评以视频的形式出现符合了全媒体时代电影评论的发展。

它体现在更加充分利用网络的多媒体进行资源整合,在传播效果和传播速度上较电视影评节目更有优势。从技术上来讲,视频网站为网络影评视频的出现提供了便利条件。视频网站鼓励视频创作者对原创作品的分享和发布。同时,大量的“播客”出身于草根中,他们利用自己拥有的拍摄工具和自己所掌握的视频制作技术对网络影评视频进行创作。
他们制作的视频无偿性的提供给他人观看,通过不停的被点击和转载加速了网络影评视频节目的传播速度。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等通讯工具成为了更为便利信息传播方式,网络影评是否会随着这种新型的传播手段的诞生带来更多奇妙的影评形式,值得我们期待。再次,网络影评的产生更符合了草根文化的特点。

网络视频的胄4作由普通个体进行制作,脱离了专业机构对节目要求的限制,制作者的身份从专业视频制作者扩大到了所有只要熟悉视频制作技术的普通大众。从节目的质量上来看,由于网络电影评论的视频多出自普通网民之手,而他们的专业水平有限。这就导致节目质量水平不高,视频多以恶搞和娱乐的形式出现,文化价值较低。
而多个影评人自发组织拍摄的电影影评视频节目虽然在制作上、影评质量上水平较高,也受到了广大影迷爱好者的追捧,但由于缺少资金支持和专业机构的帮助,这类影评视频节目一直处于制作标准随意,拍摄时间和节目制作上不具有连贯性。

对于网络影评和传统影评之问的关联,我们可以看出二者的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并不是截然对立和互不相容的状态。自身的差异性决定了它们的价值所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融合发展为二者的相互交织、共同进步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轻创业,互联网创业项目,官方网站:ruyikt.com,添加 微信:fqy121389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ujiumeng.com/10265.html